地方两会|成都市人大代表黄亚美:探索发展跨境贸易新模式
2月1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成都市人大代表、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长黄亚美这次带来了关于提升跨境人员往来和消费品进口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黄亚美建议,成都市应该通过培育更多的进口链主企业、打通消费品进口流通堵点、打造进口消费场景、探索发展跨境贸易新模式等方式来推动进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成都还应该从具体场景入手,提高外籍人员来成都旅游、工作、生活的便利化程度,以此来吸引更加多的外贸产业、人才落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023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74.9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成都实现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489.8亿元,占到四川的78.2%。
2023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要全方面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
但是,当前成都消费品进口基础依然比较薄弱。黄亚美认为,成都运营商品进口的市场主体能级仍然不够,比如,具有结算能力的贸易总代理少,特别是国际供应链服务公司数少,一些进口商品处于国际贸易流通环节的末端;其次,消费品进口的成本比较高,“融资慢、融资贵”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际物流货运成本比较高;再次,推动进口消费的场景不多,口岸与商圈联动欠缺,核心商圈尚未布局进口商品展示展销平台,零售市场潜力尚未被挖掘,多数社区便利店和小型商超无进口商品销售专区专柜空间,居民日常难以获得进口商品消费途径;最后,跨境电子商务新零售模式突破也不够,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线O模式发展较慢,相比于上海虹桥、郑州中大门开展了“保税展示+线下直提”模式,成都受海关监管政策限制,目前尚不能采用这些模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她建议,成都应该打通消费品进口的流通堵点。找准公司发展的痛点、难点,从全面金融创新、提高进口货物流转效率、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减轻企业负担、做强进口贸易等方面创新政策供给,通过创新和降度性成本,促进进口商品流通,激发消费品进口潜力,丰富进口消费品市场供给。
同时,要培养更多的消费品进口链主企业,打造进口消费场景,并探索发展跨境贸易新模式。成都可以探索向上申请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创新探索“保税展示+快速配送”模式,在春熙路商圈、交子商圈、蓉北商圈等重点商圈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新零售试点。
记者了解到,2023年成都在外贸方面采取了诸多行动,并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如创新支持“千团万企出海”,2023年成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2%,二手车出口货值增长4.5倍,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规模分别增长14.7%、41.6%,外贸进出口总值7489.8亿元、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
与2019年相比,2023年成都入境旅客人次、因公入境旅客人次依然有很大的差距。来蓉的境外人员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商业交流、发展和活力受到极大影响。
黄亚美认为,成都入境人员减少,与直航航班班次少、境外来蓉人员消费支付便利度不够、外国人在蓉的居留和消费环境有待优化、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比如,在目前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不接轨情况下,成都大部分的国际资格采认需要经过考试,直接采认较少。
对此,她建议,要积极恢复入境直航航班班次。在国际货运航线的布局上,将恢复和开通以欧盟、东盟的成员国航线作为优先选择,有效吸引固化常旅客流及高端商务客流。同时深化外国人来蓉“一窗式”服务3.0版,制作《外国人生活法律指引》法治宣传册、系列宣传片。还要为外国人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并健全国际消费等配套生活服务。加强对外国人在中国消费的保护与服务,建立有效的监管、投诉机制,给予外国人在蓉消费更多安全和权益保障。
此外,还应该打造面向境外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并加强境外传播,同步积极推动境外人员来蓉支付便利化。在国际职业资格互认方面,积极申请国家授权,在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试点建立与港澳台职业资格互认办法基础上,加快探索与国际职业资格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上的衔接,在自贸区内逐步实现国际职业资格互认。能结合成都市优势产业,在IT领域试点,探索将思科、微软、华为、阿里等公司颁发的技术证书纳入互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