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黄金会员:
阅读提示:2022年,面对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我市畜牧、水产、农机部门从始至终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高水平发展为主线,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数字说线万头,同比增9.9%。肉牛存栏14.82万头,同比增4.9%;出栏肉牛8.67万头,同比增15.6%。肉羊存栏31.75万头,同比增6%;出栏肉羊39.52万头,同比增4.7%;出栏家禽4442万只,同比增3%。禽蛋产量达到13.31万吨,同比增2.4%。
2022年6月14日,京山德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山德风)董事长潘又德一早就起来,到监控室查看鸡舍的情况,温度、湿度、进食、产蛋……一个不落。
当天上午,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院内,一辆辆满载鸡蛋的货车缓缓驶入,开始下货。而一辆辆装着成品鸡蛋、各种蛋制品的货车则驶出公司,前往大中型城市的商超。
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2022年,我市加大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助推蛋鸡产业提档升级。市畜牧兽医部门牵头组织湖北省禽蛋产业集群项目申报,京山市三年内拟争取中央资金6300万元,推进蛋鸡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全力支持湖北神地、湖北华醇、雯娜鼎匠等实施蛋品加工提升技改项目、智慧养殖项目、家禽肉制品加工项目等建设,加快构建蛋鸡全产业链。牛羊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市畜牧兽医中心推动汉江牛业、华中农业大学强强联合,组建湖北荆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屠宰加工,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湖北凯硕10万基础母羊养殖屠宰加工项目,补齐产业链空白。
在实施“一头猪”工程中,我市实行链长制,明确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突出生猪产业延链补链,建立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达到12个。出台市级“一头猪”工程奖补办法,落实奖补资金500万元,支持9家企业组织生猪育种、预制菜加工、产业联合体建设、品牌培育和“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着力构建钟祥——沙洋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板块和京山生猪种业创新板块。
产业发展种业是关键。我市依托现有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特色种业企业,推进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的深度合作,加快东宝黑头羊国家新品种认定进程,建设种猪克隆繁育中心、生猪种业创新基地暨洪山实验室育种基地等平台。争取国家现代种业提升项目,支持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场、华西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推动湖北龙王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湖北金农谷种公猪站、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国家核心育种场以及荆门景阳东宝黑头羊种群扩群增量,提高供种能力和种畜禽质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生猪、牛羊、家禽种业。
2022年,我市重点加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资源化利用,落实粪肥还田计划和台账。加强技术指导,升级臭气处理工艺,钟祥牧原臭气处理工艺已迭代到第四代。推动湖北农谷地奥、湖北沃凯克等第三处理机构培育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和基质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湖北沃凯克建成年产1500万片的育秧基质片生产基地,年消纳猪粪8万吨。湖北金旭农牧、湖北大金龙等企业成功探索了“猪—沼—菜(果)”农牧循环模式。市畜牧兽医部门制定了《畜禽养殖专业户散养户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组织规模以下养殖户参加利用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水平。
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每年春秋两季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市存栏(笼)畜禽免疫率、挂标率达100%,并对59个乡镇防检组和294名基层防疫员进行培训和宣传动员,全方面提升综合防控工作水平。
为强化畜禽规模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2022年8月23日,我市出台《荆门市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实施方案》,将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列为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工作。目前,钟祥牧原已成功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湖北龙王畜牧有限公司(京山、猪伪狂犬)和沙洋汉江牛羊(牛病布鲁氏菌病、非免疫)正在申报创建无疫小区。
【数字说话】全市完成水产放养面积216.6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93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49.7万吨,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实现渔业产值111.8亿元。
梅子黄时雨,漳河味道美。2022年7月2日,荆门首届漳河清水小龙虾美食旅游文化节开幕,游客们开启舌尖上的美味之旅,一起品尝龙虾,一起感受文旅魅力。
2022年,我市重点推进“一只虾”工程,集中力量打造漳河清水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形成繁养分区、无沟化养殖等高效模式,形成了荆门清水小龙虾养殖技术手册。去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水产项目资金8201万元,其中“一只虾”工程建设项目资金3350万元。并争取市财政对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500万元,同时申报的2023年“一只虾”建设项目已纳入省级支持范围。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成万亩小龙虾规模基地1个、万吨以上小龙虾专业批发商业市场1家、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6个。新增小龙虾加工公司3家,达到11家,新增加工能力4.1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开发虾青素、甲壳素、整肢虾等加工产品24个。建成2000吨小龙虾废弃物精深加工中试线。
去年,我市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应对养殖面积萎缩和天然水域禁养给水产品供给和渔民增收带来的压力。通过借助承担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契机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培养高素质专业渔民180人,推广发展鱼鳖混养、鲈鱼专养等高效模式面积38.7万亩,占全市水产鱼池总面积82%。引进中科3号鲫鱼等新品种10.1亿尾,建成工厂化、陆基养殖等设施渔业基地22个,设施渔业总面积达66.47万平方米,年直接增加水产品产量1.99万吨。各县(市、区)大力实施三产融合,引导养殖基地拓展休闲、加工公司自建基地、流通组织直连农户,不断拓展渔业产业链条,增强了渔业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渔业新型经营主体1400余家,建立休闲渔业场所2600余家,其中盛昌龟业等3家获得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称号。建成水产专业批发商业市场6家,年水产品吞吐量20万吨。打造水产品加工公司15家,加工能力达18万吨。新增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家,达到6家。
绿色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市水产发展中心通过拓展荆渔慧智慧渔业平台监管服务功能,推行健康养殖三项记录和五项行动,全方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得到一定效果保障。全市共推广健康养殖面积113万亩,沙洋县云翔合作社等3家经营主体纳入全省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组织对重点养殖基地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查验6次,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全部纳入荆渔慧智慧渔业平台监管范围。截至目前,省部级水产品检测部门对我市进行专项检测4次,检测样品62个。自行组织并且开展水产品例行抽检10次,检测样品191个,合格率均在98%以上,实现了水产品安全供给连续21年零责任事故。
2022年,我市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严格实施《荆门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对长江流域和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了常年禁捕制度,对限养水域推广了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继续在“一江十二库”开展了春季禁渔,禁渔期间,还在各天然水域增殖放流各类优质鱼2740万尾。并在规模养殖基地开展了“三池两坝”、微生物原位处理等符合本地实际的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全市现已在规模养殖基地建成养殖尾水处理系统21个,实现了3.1万亩养殖基地尾水达标排放。沙洋县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数字说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高出全省中等水准10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
2022年5月11日,掇刀区团林铺镇罗咀村显得特别热闹,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这是我市开展的两段式收割田间推广活动。
随着农村壮劳力的减少,农业机械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去年,我市在春耕备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充分的发挥农机装备、技术及人员优势,开展了“大闹春耕”“鏖战三夏”“决战三秋”三大活动,全市组织调度农机(具)80余万台(套)投入农业生产,出动农机技术人员600人(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免费机械检修及优惠供油等服务。据初步统计,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1.5%、90.5%、82%,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去年,我市争取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3260万元,占全省资金总额1/6,资金总额居全省第三。通过大力宣传农机购置与应用政策,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购买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装备,并在全市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等办补流程。截至目前,已发放补贴资金15542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4万台(套),惠及农户、农机经营主体等1万多户,带动各类主体投入资金近5亿元。
2022年,我市围绕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事业中心要求荆门率先补齐农机短板精神,示范推广机收减损、提升烘干能力、创新机艺融合三项工作。在油菜收割时,引进7种不一样油菜割晒机,在沙洋县、掇刀区、东宝区等地开展油菜人工、分段、联合收割等对比试验。大力推广小麦、水稻机收减损技术,机收减损技术运用率达到80%以上。按照合理、实用、效能原则,调优烘干生产能力及布局,截至目前,全市新建烘干中心57个,新增烘干机192台,新增烘干能力6765吨,烘干能力提升32.8%。同时,按“两融合两适应”要求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先后举办了水稻无土无盘轻简化育秧和水稻机械化抛秧、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玉米机械精量直播、麦玉麦豆轮作机械化生产、水稻绿色种植机械推广等16场次,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对智慧农机的需求慢慢的变大。2022年,我市推广掇刀区农机信息化建设经验,通过奖补拉动、项目带动、准入推动推进北斗终端在农机上的应用。目前,全市北斗终端安装新增1247台(套),累计达5548台(套),服务面积累计达1200万亩(次)。京山市、钟祥市、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等地成功申报全省基于北斗综合集成型智慧农场(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项目。为了更好的提高信息化水平,市农机发展中心将全市400多个农机合作社、经销商、维修网点和秸秆企业纳入农机信息平台,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应用面积达260余万亩。
2022年9月29日,我市首批近30台联合收割机从湖北荆宏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发,奔赴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荆门农机手在东北三省等地从事了长达一个月的水稻跨区作业,这是我市跨区作业“农机兵团”当年第二次出征。去年,我市继续唱响“中国农谷”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品牌,举办小麦和水稻两季跨区机收作业出征仪式。据统计,全市跨区作业机械达2000台(次),作业面积200万亩,助农增收过亿元。并支持农机合作社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典型案例农机合作社4家,居全省第一。组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参加领军人才培训和“湖北工匠杯”、“沃得杯”农机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湖北工匠杯”大赛比武中我市机手囊括收割机、插秧机田间操作赛冠、亚军。(彭文洁 肖玉平 官章全 覃元元)
正在建设中的蛋鸡养殖场。工人们正在养殖桶里起鱼。植保无人机正在田间作业。阅读提示:2022年,面对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我市畜牧、水产、农机部门从始至终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高水平发展为主线,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关键词畜牧兽医【数字说线万头,同比增9.9%。